• Elías
  • Sergio

上帝视角说明: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伊利亚斯理解为人类,他没有实际的过往,只是一道幽灵般的影子。他是墨西哥的暴力、过去与现在的化身,于是他也是敌基督、是尚未死去的墨西哥凶神的化身。

他的原型是墨西哥宗教里的四色特斯卡特利波卡,对艺术的偏爱则取材于纳瓦哲学中“花与歌(in xochitl in cuicatl)”的概念。纳瓦人将鲜花与动物作为隐喻,以此表达对生活和存在的感受、思考和想法。如莱昂-波蒂利亚所说:纳瓦人有其独特的哲学观和认识论,智者们认为人类所见的世界与神的形象只是神的“面纱”,因为人类有限的认识,他们无法对超越的事物形成理性的想象。只有通过隐喻和诗歌,他们才能感知到一些关于神的真理,从而与神沟通。

通过花之歌,智者们提出了关于生命和存在的难题:我们如何知道什么是真实的?生命只是一场梦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真理是什么?它能在地球上找到吗?

中美洲的神圣观念将花朵视为与神灵的接触点,纳瓦哲学认为,真理如同美一样,必须超越且永恒,而花朵则隐喻性地代表了这两者。真理所在的神圣层面是“花  之天堂”。这一概念源自中美洲的母文化——奥尔梅克文化,其艺术以围绕一个中心元素反复出现的四点图案为显著特征:四个基本点与一条垂直延伸至天空的中心轴相交,这条中心轴也被称为“世界之轴”(axis mundi)。其相交的平面以富有想象力的立体方式连接着世俗与永恒。在中美洲,“世界轴”的交汇点通常表现为一朵四瓣花。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观察到,花之世界作为太阳、精神和宗教的主题,不仅在中美洲,而且在整个美国西南部都很盛行。随处可见的四瓣花的形象以及诗歌都证明了人们对美的超然方面的信仰。

纳瓦特尔语中关于花之天堂的概念与柏拉图的形式理念有着惊人的共鸣:在我们的思想和心灵中,存在着一种完美的理想。例如,我们脑海中浮现出一朵完美花朵的形象,并由此判断两朵玫瑰中哪一朵更美。如此一来,尘世之美会激发我们对神圣之美的记忆或感知。荣休教皇本笃十六世将这种对神圣的“记忆”描述为一种超验参与的过程,一种人类趋向超越的倾向,一种“我们存在的神圣构成”,一种超越自我的“神圣构成”。美,如同真理,是一种形而上学和超验的实在;我们对美的体验可以将我们从物质世界提升到与自身存在,或美的至高源泉——与上帝的相遇。本笃十六世赞同柏拉图和圣奥古斯丁的观点,即与美的相遇将引领我们走向这种超验的境界。正如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其通谕《真理的光辉》中所描述的那样,美就是美的光辉。

不必过分纠结他究竟是什么,可以将其看作是超自然、超现实的。如果必须要有一个答案的话,那他就是特斯卡特利波卡。